《营救飞虎》:港式动作美学融合抗战叙事 致敬烽火中的平民英雄

奇艺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6:48 1

摘要: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人民必胜”展映单元中,电影《营救飞虎》以其独特的港式动作风格与真实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发观众热烈反响。该片由香港导演刘浩良执导,杨晓来担任制片人,讲述抗战时期东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的真实故事,以类型片语言传递家国情怀,展现出电影人对历史题

本网平遥讯 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人民必胜”展映单元中,电影《营救飞虎》以其独特的港式动作风格与真实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发观众热烈反响。该片由香港导演刘浩良执导,杨晓来担任制片人,讲述抗战时期东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的真实故事,以类型片语言传递家国情怀,展现出电影人对历史题材的当代诠释。

港式动作融入抗战叙事,探索主旋律新表达

作为曾编剧《三人行》《画皮》等作品的香港资深电影人,刘浩良首次执导抗战题材影片,尝试将港产动作片美学与主旋律叙事相融合。“我希望探索抗战电影的新拍法,把港式动作风格与真实历史结合起来,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影片中,空战场景的设计尤为独特。刘浩良介绍,团队力图从飞行员视角呈现战斗,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战场氛围。尽管后期制作时间紧张,1000多个特效镜头在95天内完成,但团队始终秉持“人物驱动叙事”的原则,避免宏大叙事,聚焦个体命运。

紧张制作周期中的专业坚守

制片人杨晓来分享了影片背后的高强度制作历程:从去年7月立项,到今年9月3日上映,整个创作周期仅14个月。剧本在一个月内完成,拍摄75天,后期95天,近800人的团队协力完成了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刘浩良回忆,为准确把握历史背景,他在一个月内阅读了20余本抗战相关书籍。“这段营救美军飞行员的历史,在香港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只是此前未被大众熟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段记忆通过电影焕发新生。”

动作设计:在港式美学与历史真实间寻找平衡

影片动作指导由香港知名武指伍允龙担任。刘浩良透露,团队在保留港产动作片特色的同时,也注重契合游击战的真实背景。“我们减少了过于花哨的翻滚、跳跃,让动作更贴近乱世求生的现实逻辑,这是港式动作美学与抗战题材的一次真诚对话。”

女性角色塑造:光头女战士的银幕突破

演员王丹妮在片中饰演的“三家姐”一角令人印象深刻——从穿旗袍的妩媚形象到剃发明志、持枪杀敌的女战士,展现出角色多面的力量感。刘浩良称赞王丹妮为角色的付出:“她不仅坦然接受剃头设定,更为完成一个跨栏动作反复练习上百次,使用真枪训练直至比专业武指更熟练。这种敬业精神与角色内核高度契合。”

“我们不是来杀人,是来救人”

谈及影片主题,刘浩良表示,《营救飞虎》区别于传统抗战片的复仇叙事,核心是“救人”而非“杀人”。“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故事。我们想传递的是:无论多么艰难的年代,人们依然在为下一代能平安长大而奋斗。”

有观众映后动情表示,影片中“让孩子们平平安安长大”的台词令她深受触动,这与当下“强国有我”的时代信念形成跨越历史的呼应。

《营救飞虎》不仅是一次类型融合的创新尝试,更是香港影人用熟悉的电影语言参与国家历史书写的重要实践。它以扎实的工业制作、真挚的人文关怀,展现出中国电影在历史题材创作上的多样化探索,为主流叙事注入新鲜活力。(杜利勇)

图片由组委会提供

来源:杜利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