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角度来分析: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

奇艺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22 21:43 2

摘要:很多人讲香港电影衰落的时候,喜欢讲创造力下降、导演不行、新声代年轻人没天分,有道理,但以线性思维来思考的话,这些都是“果”,不是“因”。

很多人讲香港电影衰落的时候,喜欢讲创造力下降、导演不行、新声代年轻人没天分,有道理,但以线性思维来思考的话,这些都是“果”,不是“因”。

你可以把香港电影当成一个曾经运转极其精密的商业机器,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它几个关键齿轮,被拔掉了,于是,这台机器就瘫痪了。

下面,我来详述一下这几个具体的齿轮到底是什么。

一. “市场独占权”没了

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为什么横扫亚洲?

因为它是行业综合实力在亚洲属于断档一般的存在,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竞争对手,一家独大(特指商业电影,本文讨论的都是商业电影)。

当年成龙的电影一部可以卖到全亚洲几十个国家,周星驰的片子一开机,东南亚各国就提前排队买版权,邵氏拍一个武侠片,甚至能卖到欧美录像店,让街头那帮玩匪帮说唱的黑兄弟都看得如痴如醉。

但后来呢?内地市场渐渐成了票房中心,日本、韩国(近些年商业电影表现最出色的国家)自己能输出自己的优秀商业电影了,东南亚(包括动作片,甚至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比如《突袭》系列电影)在地化制作不断提升,TikTok、Netflix、YouTube让内容全球流动。

能走出去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少,我个人印象里上一部成功的香港动作片还是《叶问》系列,但是能走进香港电影市场的内地和国外电影倒是越来越多了。香港本地市场现在:进口片(美国/日本/韩国)占 40%~50%,内地电影占比逐年上升,香港本地产片占比持续下滑。

二. “小成本、高周转”模式被摧毁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特点是:制作快。投资小。收益快。

当年王晶一年拍5~7部电影,周星驰的片子两个月拍完,一个月全球回本,永盛、嘉禾一年流水线式生产几十部类型片。

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低成本→高产量→多市场发行→稳定利润

但这个模式后来是怎么倒的?

(1)盗版碟

90年代中后期,全亚洲的电影院被盗版VCD冲成废墟。

以前一张正版影碟卖80港币,盗版碟10港币,而且上片第一周就能买到,这就很糟糕了,曾经撑起香港电影利润的东南亚市场,就这么被盗版瞬间打爆了。

你就想一下嘛,你研发了一个产品,刚上市没几天,卖得正火爆,然后义乌的某些小工厂立马仿制了一大批更便宜的货,倾销到了市场上……

(2)大片时代到来

且不说好莱坞的大片,就是之前张艺谋的《英雄》上来就是2亿人民币成本,更不用提这几年的《长津湖》《流浪地球2》等单片制作费比香港十年总产量还贵。

观众的审美这些年被好莱坞以及内地的大制作训练过后,香港那套“低成本、快产、粗糙但爽”的东西,便渐渐地失去了主流观众群。就像功能机时代突然遇到iPhone。

三. “明星体系”断裂

明星是电影商业生态的核心资产。当年前港星的能量强大,不得不服气,刘德华一年拍十部戏,几乎都能赚钱,周星驰部部爆票房,成龙的电影行销全球,张曼玉梁朝伟他们各个电影节打卡,周润发靠个人魅力就能闯荡好莱坞……

为什么香港能做到?

因为它有完整的明星产业链:TVB训练班;电视长剧培养粉丝;音乐、广告互相推;纸媒制造叙事;经纪公司强控明星形象;香港的城市规模和文化密度,实现“明星的快速造神”。

但2000年以后发生了什么?香港电影市场萎缩严重,市场收益暴跌,韩流文化逐渐成为亚洲流行文化中心,其他国家电影行业崛起......自然,造星工厂如TVB等公司开始快速衰落,紧接着明星生产线也彻底断掉了。

黄日华、梁朝伟、刘青云、古天乐、周星驰……全部从训练班出身。但今天TVB无力推出任何人,根本原因就是香港彻底失去了亚洲流行文化中心的位置。

产业规模缩小 → 曝光跟着下降 → 市场继续萎缩 → 文化影响力持续衰退 → 造星机制崩盘。

没有可持续的明星,只能重复消费过去的老演员,没有新的明星,电影产业链自然萎缩。就像没有新股上市的股市,崩是必然的。

四. “类型片优势”失效

香港电影有三个强项:警匪片、黑帮片、社会现实片。

但这几个题材的电影,一来因某些原因非常难拍出来,二来是当代年轻观众对这类影片的热情着实大大下降,不符合时代情绪,而且也确实看了太多了,套路不断重复,着实审美疲劳。(这里插一句题外话:香港警匪片导演北上内地发展,大多数也不太顺利,比如有的香港导演尝试拍内地的大题材,比如战争题材片,但依然只能以片区警匪片/街头黑帮片的套路去诠释,结果就是很大的故事被拍的很小,至于哪几部电影,大家自己联想一下)

于是,香港最擅长的产品,失去了最大的市场,就是没钱赚了,也就没机会发展了。

同时,动作片这一块也被好莱坞碾得稀碎。

过去的成龙、洪金宝动作体系,今天面对《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那种级别的特效大场面,逐渐有些招架不住,更何况打星们年龄越来越大,打不动了,新星打不出来。

而且,好莱坞也在香港动作导演的帮助下培养出了非常多的动作人才,并且配合特效,攻破了香港动作片的技术壁垒,所以今天我们甚至可以经常看到好莱坞动作片里的演员打着香港动作片里的动作。

当你能拍的,别人也能拍,甚至拍的更多更好的时候,你就完犊子了。

这里同样可以拿义乌厂家举例子,他们不仅仿制的产品比你便宜,甚至还在你的基础上创新了,并且,人家有绝对强势的销售渠道,你还怎么玩?

五. 人才流失严重

2025年香港本土电影开机数量,我估计都很难超过20部,今年的香港金像奖找赞助都困难,而中国内地年产量超过900部,韩国、日本也都远大于香港。

产业规模不够,自然就导致年轻从业者没有项目练手;灯光、摄影、美术等工业部门直接断层;人才全部往内地或者好莱坞跑,香港留不住;没有产业链,工业化能力无法积累,导致电影质量越来越难提升。

《无间道》之后,香港多少年没有出现同级别的工业奇迹?

因为产业规模不足,已经无法支持那种级别的集体创作,香港本土市场也就五到六亿的票房市场,着实太小了。

这和“导演有没有灵感”无关,是行业无法支撑稳定的工业化训练。就像你开一家工厂,你一年只能做三次订单,你怎么可能维持一定规模数量的熟练工人,养不起,也培养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工人们去别的厂子干活,最后自己慢慢变成了一个小作坊,而这个小作坊为了活下去,必然在一些较大投资的项目的策划前期,就要考虑内地票房市场,那就要调整叙事方式来适应内地观众,这就进一步造成了港片不够“港”。

写在最后

不过,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香港电影的时代落幕了,但实际上它从未真正离场。

那些创新的美学、节奏、人物、剪辑……文化,像种子一样飘散世界各地,在别人的作品里悄悄发芽、变形、进化,如今我很容易在几乎任何主流商业大片里看到香港电影的影子,无论是昆汀的电影,还是漫威宇宙,还是阿汤哥的碟中谍,都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的影子。

它可能不再以“香港电影”的实体方式存在,却以更自由更有力量的方式继续影响着世界影坛。

Respect!

您的关注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